由李晨、张译主演,兰晓龙编剧,简川訸导演,小马奔腾出品的战争题材电视剧——《好家伙》,自开播以来便以扣人心弦的情节和不落俗套的主旋律在同类型电视剧中脱颖而出。

“国难当头,我们本来能够用日寇的血染红大地,却在用中国人的血涂抹天空。”
“在一个充满无名小卒的环境中,他们不像别人,他们能随心所欲。”

《好家伙》的剧情天马行空,塑造了极端却丰富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更频频出现经典台词,而“量黄米”便是其中颇为另类的一句。
结合彼时的实际剧情,一些饱经世事、经验丰富的“老司机”,想必能秒懂“量黄米”的具体含义,但对于很多人来讲,恐怕多少会感到云里雾里、茫然不解。助人为快乐之本,坯逆翘楚秉承“绝不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的黄西精神,便通过此文为列位看官说一说究竟何谓“量黄米”。若有不当之处,轻拍;如能博君一笑,重赏!呜呼噫嘻!
在张家口方言(主要指坝上)中,“透”意为“操”(英文fuck),“抬”之意更广,大抵相当于“做”(英文do)。“量黄米”一词最早正是源于河北张家口的方言,并广泛传播至邻近的山西、内蒙等地。
“黄米”的引申义为妓女,与之相配的“量”是动词,“量黄米”即意为嫖妓,按照如今的说法就是“约炮”。
“量黄米”的词义确凿无疑,但其形成原因却有多种说法,现列举如下:
1.民国及解放初期,粮食紧缺,而黄米易于保存,是当时河北张家口及邻近的山西、内蒙等省市地区最抗饥饿的食物。在那些年代里,普通百姓手里通常没有现金,基本上延续着以物换物的交易习惯,故此用黄米代替货币进行买卖是常有的事情。
嫖客去烟花柳巷的风月场所如果没有现金,自然也可用上等的黄米等价付账:进门前用斗量好后,再进行性交易。长此以往,人们就这样口传下来,便将去窑子嫖妓通常称为“量黄米”了。
过去量黄米时,一般用尺子或细管子插入粮斗中,以深浅来衡量多少或取样来检验成色,这很可能就是“量黄米”引申为嫖妓这种隐晦之意的形象来源吧,纯属坯逆翘楚的个人猜测,呵呵。
2.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家口是交易集散地,所以来往这里跑运输的司机很多。他们住店的时候,如果与妓女发生了性交易,基本用拉着的粮食,主要是黄米来顶账,一般消费一次需要黄米几升。当然,也有用煤炭、皮草之类货物抵钱的。
久而久之,“黄米”便成了妓女的代名词,“量黄米”一词也流传至今。
3.同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张家口的派出所常会抓回一些站街女作审问笔录,警察问站街女是干什么的,她们通常回答为粜黄米的。其后扫黄打非时,警察们就口顺说又抓住不少粜黄米的,与此同时,会将一同归案的嫖客称为量黄米的。于是,“量黄米”一词逐渐流传开来。
4.山西、内蒙一带过去把普通的地基打夯叫做“夯米”,那些地区的男人找妓女就叫要“夯米”;又由于山西、内蒙一带说“黄米”和“夯米”的时候发音一样,外地人傻傻分不清,后来竟以讹传讹为“量黄米”。
这种说法不太靠谱,听听便罢。
5.“黄米”是“花妹”的谐音。京津一带的人称找“小姐”为“了花妹”,而张家口及邻近的山西、内蒙等地的人就将“了花妹”误发音为“量黄米”。
这种说法更不靠谱,付之一笑即可。
坯逆翘楚窃以为,前两种说法大同小异,应当是最可信的。
扩展阅读
黄米,从古至今有稷、黍、糜、穄、黍子、糜子、穄子、禾祭、黍谷、秫米、黍米、糜米、穄米、黄糯、夏小米、黄小米等多种名称。

《新唐书·五行志二》:“都人以黄米及黑豆屑蒸食之,谓之‘黄贼打黑贼’。”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穀二·秫》:“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
《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又有老爷、公子要的小米麵,窝窝头,黄米麵,烙糕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黄米和小米虽然同出自北方,但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作物,千万不要混为一谈。
黄米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是糜子或黍子去壳后的制成品,其中由糜子加工成的一般没有糯性,以食用为主;而由黍子加工成的则有糯性,多作以醇酒。
小米,也有禾、粟、粱、狗尾草、黄粟、粟米、谷子等多种名称,一般是指上述禾本科草本植物去壳后的种子,可分为粳性、糯性和混合三种性质,更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故俗称为“粟有五彩”。

唐·杜甫《忆昔》诗之二:“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谷二·粟》:“粟米,即小米。(气味)咸,微寒,无毒。”



1.黄米头儿
黄米中的大头秕谷。比喻徒有虚名、空摆架子的人物。

《金瓶梅》第七四回:“只顾跪着他,求告他黄米头儿,叫他张致。”

2.大小米
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擅长书画,世称“大米”与“小米”,合称“大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