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母尽孝苦家贫,狠心掘地埋亲儿
话说东汉时期,隆虑县(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孝里)有一户郭姓人家,长兄名为郭巨,业已娶妻,他下面有两个弟弟,其父不幸早逝,其母尚在。
方才忙罢亡父的丧葬诸事,郭巨的两个弟弟就毅然决然地要求分家,他苦劝无果,只得答应。
家产两千万、老屋四间,郭巨尽皆平分给了两个弟弟,他自己则不争不取,含笑同身怀六甲的妻子一道搀扶着母亲出门而去。
郭巨将母亲安顿在一家客店,他和妻子靠给人帮佣来租赁客舍和奉养母亲。过了一段时间,妻子为郭巨生下一个男孩,可他仅是欢喜片刻,就很快皱起双眉,陷入沉思:生儿固喜,恨不逢时!目前生活拮据,养儿势必会影响母亲的衣食;况且,母亲定然会起意节衣缩食,以便留给疼爱的孙儿。一旦养儿,母亲不惟穿不暖、吃不饱,长此以往,更甚至冻饿而死!若然,罪莫大焉!
“儿,我之所爱;母,亦是我之所爱,二者不可得兼,无奈何弃儿尽孝!”郭巨最终含泪作出了抉择。
于是,郭巨瞒过母亲和妻子,独自来到一处荒郊野地掘坑,准备用以埋掉自己那刚出生没几日的爱子。强抑悲痛的他挖到三尺多深时,蓦地碰到一块石板,便随手将其掀开,下面盖着的竟是一个大罐。
郭巨惊疑不定地细瞧,大罐内赫然满是黄金!他不觉愕然一怔,半晌过后堪堪回过神来,发现黄金中似乎还夹杂有他物。
郭巨下意识地扒开表层的一些黄金,原来下面压着的是一张文书。他拿起来吹拂去灰尘,轻声念出丹砂书写的文字:“郭巨至孝,天可怜见,黄金一罐,遗赐两全。”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郭巨“死要面子活受罪”,他在与两个弟弟分家之后,立时沦为了古代的“矮穷矬”典型,只能在社会最底层挣扎过活。不想穷困之际,郭巨的妻子产下一儿,本是天大喜事,他却委实高兴不起来:家计萧条,入不敷出,养儿难孝母,孝母难养儿!
作为一名东汉时期的“打工仔”,郭巨自然恪守儒家的三纲五常,他很快就有了决断:宁可掘地活埋亲儿,也要躬勤奉养母亲!
郭巨此举诚然大义灭亲,无愧至孝,但也狠心过甚!人穷却志高,那下场只能是“恶虎食子”,可悲可叹!噫嘘,呜呼哀哉!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中有一篇《二十四孝图》,该文对诸如郭巨这等迂腐的古人故事大加挞伐,辛辣讽刺了残忍至极的愚忠愚孝:“我最初实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
坯子在唏嘘郭巨其人其事之余,不由忆起了西汉时期一位大名鼎鼎的古人——刘邦,他在登基称帝以前也曾有若大义灭亲般的抛妻弃子。
遥想当年,以项羽、刘邦为代表的楚汉逐鹿天下,双方在睢水爆发大战。结果汉军惨败,死伤十余万,亏得天公作美——“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刘邦才得以侥幸脱逃。
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刘邦断然抛下太公、吕雉等家眷,急命夏侯婴驾车落荒而逃。在半路上,夏侯婴遇到了吕雉为刘邦所生的一对子女(即日后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把他们带上车,一齐西逃。
由于楚军骑兵越追越近,刘邦感到情势危急,就把自己的一对子女推落车下,即便夏侯婴下车把他们重新扶上车,刘邦也要铁青着脸再次推下去,如此这般推下扶上竟有数次之多……
坯子坦然而言:刘邦应该庆幸自己能够得到上天眷顾,最终成功建立西汉王朝,位尊高皇帝,他作过的抛妻弃子等不光彩甚至龌龊无耻之行径,也被美化为大英雄不拘小节。否则,刘邦很可能要留下千古骂名,遗臭万年喽。
不过,坯子得承认,刘邦之毒比起郭巨之狠,还是有点小巫见大巫的。
“郭巨埋儿”这个故事历来极受儒家推崇并被大肆宣扬,可此种孝道的虚伪和残酷真的让人不寒而栗!唉,儒家之道德杀人、礼教吃人端的厉害无比啊!怪不得毛爷爷曾一针见血道:“儒俗者万千,而贤者不一,不如过去法家之犹讲一些真话。儒非徒柔也,尤为伪者骗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第343页。)
坯子继续给大家分享一个有关孝道的故事吧,从某种程度来说,颇有些反“郭巨埋儿”其道而行之的意味。
婆婆感念媳妇奉养,不忍拖累悬梁自缢
话说西汉宣帝时期,东海郡有位孝顺的媳妇——周青。她的丈夫虽然早丧,其却始终守节不移,独自奉养婆婆十分恭谨。
婆婆感念周青奉养自己太过辛劳,不忍白发人继续拖累黑发人,竟背地里上吊自杀了。谁知婆婆的女儿为了谋夺家产,却抢先到官府行贿并诬告道:“周青杀死了我母亲!”太守得了好处自然信以为真,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周青拘捕,酷刑拷打,既狠且毒。周青苦熬不过,只得屈打成招。
当时有位狱吏曾站出来为周青打抱不平,他仗义执言道:“周青奉养婆婆十余年,孝顺名声传遍四方,她必定不会杀害婆婆!”可恨太守贪贿置若罔闻,仍是昧着良心判定周青罪名成立,秋后问斩。
周青临刑之际,望了望车上插着的十丈长竹竿和其上悬挂着的五色旗帜,当众立誓道:“我周青如果有罪,死固当然,砍头后血将会顺着竹竿流下;我周青如果衔冤负屈,死不甘心,血将会沿着竹竿倒流向上!”
果不其然,周青死后,她的血呈青黄色,骇然沿着竹竿倒流向顶端。此后三年,东海郡连遭大旱,滴雨未下。
周青一案由是震惊朝野,宣帝亲命廷尉于定国彻查。最终沉冤得以昭雪,太守、婆婆的女儿等一干涉案人员尽皆受到严惩重判。
于定国主持为周青重修坟墓、设立标志,并亲自祭奠表彰其孝道。天上随即无云而雨,是年东海郡四时和顺,五谷丰收。
清朝乾嘉时期的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袁枚,撰有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著作《随园诗话》,坯子摘录其卷十二的一段记载并加注来结束本文。
姑母嫁沈氏,年三十而寡,守志母家。余幼时,即蒙抚养。凡浣衣盥面,事皆依赖于姑。姑通文史。余读《盘庚》、《大诰》,苦聱牙,姑为同渎,以助其声。尝论古人,不喜郭巨,有诗责之云:“孝子虚传郭巨名,承欢不辨重和轻。无端枉杀娇儿命,有食徒伤老母情。伯道沉宗因缚树,乐羊罢相为尝羹。忍心自古遭严谴,天赐黄金事不平。”余集中有《郭巨埋儿论》,年十四时所作;秉姑训也。
坯子注
1.伯道沉宗因缚树
伯道:两晋时期官员邓攸的字。
据《晋书·邓攸传》所载,西晋永嘉末年,邓攸因避石勒兵乱,带着妻子、儿子和侄子一起逃难。沿途屡屡遇险,邓攸自知恐难同时保住儿子与侄子,便对妻子直言道:“我弟弟早死,只有一个儿子,按理不能使他绝嗣,只能舍弃我们自己的儿子。如果我们能够幸存,将来一定能再生儿子的。”妻子含泪应允。可邓攸将儿子单独丢弃后,他却总是能寻踪重新追赶上来。邓攸无奈,只得狠心将儿子牢牢捆绑在树上,毅然带着妻子与侄子离去。后来,邓攸到死也没能再生出儿子。时人都感叹道:“天道无知,竟然让邓伯道没有儿子。”
“伯道无儿”、“邓攸无子”、“邓家无子”、“伯道之忧”等因之为典,常用以表示对他人无子的叹息。
2.乐羊罢相为尝羹
乐羊:生卒年不详,魏国安邑(今山西夏县)人,乐毅先祖,战国时期魏国将领。初为魏相翟璜门客,后因大败中山国而成名。
据《战国策》、《资治通鉴》、《韩非子》等典籍所载,乐羊担任主帅出兵讨伐中山国后,由于敌强我弱,于是施行缓兵之计。消息传来,魏国朝中不明真相,一时大哗,争宠夺权的群臣纷纷诬告乐羊通敌。此时,中山国君杀死乐羊之子乐舒,煮成肉羹送给乐羊。乐羊为表忠心,竟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全部吃完。魏文侯得知此事后,对大臣睹师赞说:“乐羊为了我的国家,竟然吃了自己儿子的肉。”睹师赞却回答说:“连儿子的肉都吃,还有谁的肉他不敢吃呢!”最终,乐羊大败中山军,攻占中山国。魏文侯虽然奖赏乐羊的战功,将他封在灵寿,但却怀疑其心地:残忍不顾父子骨肉之情,恐怕也会负义不理君臣肱骨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