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掰这个词大家应该知道,基本意思有二:
其一.无用的;徒劳的
例句:想要钓鱼,没有耐心就等于瞎掰。
其二.瞎说,胡扯
例句:施工图的结构设计很明显有缺陷,可领导却跟客户说没问题,这不是瞎掰吗?
坯逆翘楚弱弱地问一句:“其实,‘瞎掰’也是样物件,这您知道吗?” 
鲁班枕,俗名:“瞎掰”,传说是鲁班发明的。
传说鲁班年轻时什么活都会干,神乎其神无人能比,声名远播至天庭,玉皇大帝便派出仓颉(就是造字的那位圣人)下凡来探虚实。仓颉于是找到鲁班说:“听闻你能耐了得,什么都难不倒你,我倒想出个难题——倘若你在三天内将我接下来比划的动作制成一个东西,我就服你。”说完,苍颉用两手十指交叉,左右来回抽动了几下,随后就化作一缕青烟而去。这可把鲁班难为坏了,在回家的路上,他一边走,一边想。回到家后,鲁班拿起笔和纸,画起了草图,画一张不行,又画一张也不行,急得是茶不思、饭不想。到了深夜,鲁班又困又乏,他突然眼前一亮,想到要是做一件既能坐又能枕的物件就好了。鲁班就此思来想去,琢磨起仓颉的手势。他也的确能耐,三天内还真做出了个物件,如约交给仓颉。仓颉一看既服气又满意,还给这物件取了个名字:“我看你做时很费事,翻过来掉过去、掰来掰去的,就叫‘瞎掰’吧。从今以后,你就是天下石木瓦匠的祖师。”自此,人间就有了“瞎掰”,传至后世称“鲁班枕”。

“瞎掰”这物件,打开后能当板凳,睡觉时能作枕头,上面雕刻有各种寓意丰富的图案与文字,既可供收藏赏玩,又便于携带,一物多用、方便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别看名字土,“瞎掰”可结构复杂并不寻常。从侧面看是彼此相连的三部分,其实它由一整块木板精制加工而成,能支、能合、能坐、能枕,几乎囊括了木匠活所有的手艺。其制作原理就像人的两只手,枕面是掌背,中间好像手指在关节处交叉咬合在一起,模仿人手折掰的姿势。基本上是“以缺补缺”,一锯下去,两个面应是相互吻合,天衣无缝;一凿下去,要一举两得——既是卯又成榫,看似其一,关乎其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瞎掰”的制作巧妙,是古人聪明才智和创造性的象征,也昭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是什么木质材料都可以用来制作“瞎掰”,通常选用无疤、无虫眼、韧性好、密度大的优质硬木材料(如小叶椴、紫椴和花梨木等),最好先放进大锅加入盐水蒸煮二十个小时以上,然后再放置阴凉处自然风干。具体制作时,要先在板材上画好槽、梁,之后历经锯、刨、磨、钻、雕、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方能成形。
“瞎掰”制作工艺的基本特征:一是抽象与具象结合,与诸多具象的传统木制手工艺品不同,“瞎掰”是抽象的几何形体的组合,但细细品味仍可感到它的形象化特征。二是阴阳、动静互补。“瞎掰”如同世间自然万物一样,是一个阴阳共存的统一体,静、动结合,静为阴,动为阳;卯为阴,榫为阳;张为阴,合为阳;折叠起来,又恰似阴阳合壁,继而循环往复,如日月交叠,寒暑变更。
“瞎掰”诗
一块儿板儿破三瓣,又有腿来又有面;打开是个瞎掰凳,放在地上是板凳;坐到上面来吃饭,放在炕上是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