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京杂记·八月饮酎》所载,汉代的祭祖制度大略如下:每年的八月份以酿过多次的醇酒和牛、羊、豕三牲为贡品,由天子在宗庙亲自主持祭祖仪式。
宗庙: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专用场所。
祭祖时作为贡品并饮用的醇酒,要在正月初一即始酿,八月方成,期间须多次补料进一步发酵(一般经三重酿造),古时称作“酎(zhòu)”、“醇酎”、“九醖(yùn)”。以“酎”祭祀祖先,称作“酎祭”。

《汉书·景帝纪》
元年冬十月,诏曰:“盖闻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制礼乐各有由。歌者,所以发德也;舞者,所以明功也。高庙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孝惠庙酎,奏《文始》、《五行》之舞。

九醖:与酎同义。九,泛指多次或多数;醖,通“酝”,酿酒,亦指酒。
酎的酿造时间长达七个月之久,其酒度馥烈,开坛闻香,入口品香,回味留香。一般新酿之酎为淡青色,陈酎为金黄色,年份越长,金色越多,上品会有琥珀一样浓厚的颜色。
关于酎的饮用方式,自古便有“冻饮”的记载:在冬天采集冰块驻存起来,待盛夏饮用时,将酒液至于冰鉴中的盛酒器内,并在四周间隙处放入冰块冷却,既能在高温下长期保存,又增加了适口性,使酒味醇厚又清又凉。
冰鉴:古代暑天用来盛冰,并置食物于其中的容器。后“冰鉴”又有镜子、月亮、明察、借鉴、相面等含义。
关于酎的酿造工艺,有如下要领、禁忌
1.冬入、春酿、暑夏晾、秋收。
2.三忌
忌杂,选料要新、净、干;忌生,下料、蒸料、煮料时,不可有生水、生料掺入;忌脏,一切人员和容器在使用前,皆要消毒去污。
3.三避
避糊,一切选料在蒸煮时,不可粘锅、变糊;避阴,发酵缸要充分接触阳光,吸收光热;避氧,发酵时严禁随意打开缸盖搅动,严防漏气。
4.六熟
煮熟,挫熟,下熟,发熟,观熟,搅熟。
5.三次发酵圈酒
第三次蒸馏所得到的酒液须在酒缸内贮藏3个月以上后,方可饮用,这个过程即为圈酒,其目的就是使酒性更为醇厚温和。

西晋·左思《三都赋》
醇酎中山,流湎千日。

省牲
古代祭祀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基本过程是主祭及助祭者须审察祭祀用的牲畜,以示虔诚。
三献
古代祭祀时,陈贡品后须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
三牲
古代祭祀时的贡品(牺牲),一般指牛、羊、豕。后“三牲”亦指供养父母的美食,而在道家文化中,以麞、鹿、麂为玉署三牲。
豕(shǐ):猪,祭祀用的牺牲。
“猪”的其他别称
1.豚
小猪,泛指猪。
2.彘(zhì)
本指大猪,后泛指一般的猪。
3.豭(jiā)
公猪。
4.獖(fén)
同“豶”,阄割过的猪。
麞(zhāng):同“獐”。
麂(jǐ):通称“麂子”。哺乳动物的一属,像鹿,腿细而有力,善于跳跃,皮很软可以制革。
玉署:指玉宫,道观。其他含义为官署的美称;翰林院的别称(玉堂)。
太牢少牢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棚栏),故将盛放牺牲的食器称作“牢”。
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
1.牛、羊、豕各一为“太牢”或“大牢”。
2.羊、豕各一为“少牢”。
3.专用一牲,曰“特”,有特牛、特羊、特豕(馈食);通常情况下,祭祀时的“特”多指牛。
坯子注
1.在部分典籍中,太牢专指牛,少牢专指羊。
2.清代之前只有太牢、少牢,清代时期变成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称作:犊、特、太牢、少牢。
犊:即特牛。
特:特羊或特豕,实际祭祀时,一羊高于一豕。
太牢:牛、羊、豕各一。
少牢:羊、豕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