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西京杂记》所载,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丞相萧相何主持营建未央宫,南向顺着龙首原的山势造前殿、建北阙。
未央宫四周长二十二里九十五步五尺,街道周长七十里。计有:楼台殿阁四十三座,其中三十二座在外,十一座在后宫;池塘十三口,土山六座,除了各有一在后宫,其余皆在外;宫门九十五个。
步:古代长度单位,周以八尺为一步,秦汉以六尺为一步。

唐·刘沧《望未央宫》
西上秦原见未央,山岚川色晚苍苍。
云楼欲动入清渭,鸳瓦如飞出绿杨。
舞席歌尘空岁月,宫花春草满池塘。
香风吹落天人语,彩凤五云朝汉皇。

作为大汉中枢、丝路起点的未央宫,与长乐宫、建章宫齐名,同属汉代三大宫殿,由汉初三杰之一、丞相萧何监造,据说是在秦章台的基础上营建而成,位于长安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安门大街之西,故称西宫(另有长乐宫在安门大街之东,称东宫)。
在部分典籍中,又称未央宫为未央殿、紫宫、紫微宫。
根据考古发掘实测记录,未央宫的总体布局呈长方形,四面筑有围墙,东西宽2150米,南北长2250米,虽较长乐宫稍小,但建筑本身的壮丽宏伟则有过之。
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未央宫有北京紫禁城的六倍之大,亭台楼榭、山水沧池等分布陈列,其建筑形制深刻影响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上文说到未央宫始建于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该记载与《汉书·高帝纪》相同:“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大仓。”
而据《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八年,高祖东击韩王信余反寇于东垣。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
之所以会出现年代偏差,抛开工程浩大、耗时至少三年的因素不谈,主要源于律历不同:秦至汉初,以十月为岁首;而《史记·孝武本纪》中有“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一句,说明汉武帝时期改以正月为岁首。由是,未央宫的始建年代就有了表面上的汉高帝七年、八年两说,而实际上是基本一致的。
岁首:即一年开始的时候,一般指第一个月。
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未央宫方才基本建成,其后命途多舛:
王莽篡汉称帝后,绿林军拥立刘玄为帝,建立更始政权,自称玄汉王朝。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后曾火烧未央宫。
东汉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因董卓被诛引起长安爆发激烈战争,未央宫再次被严重破坏。
虽经东汉、隋、唐各代的多次修葺,但未央宫在唐朝末年的战乱频仍中不可避免地沦为废墟。
在《西京杂记》“萧何营未央宫”一篇中,“前殿”指未央宫的正殿,南北长约三百五十米,东西宽约二百米,北端最高处在十五米以上;“北阙”指未央宫的正门,又名“玄武阙”,是一种王室发布命令和通告的门观建筑,其高七十余米。百官一般都在未央宫的正门等候皇帝召见,所以设有公车署,因此北阙又称公车门。
刘邦称帝之初居长乐宫,晚年方入住未央宫,其后共作为十个朝代、三十多位皇帝的朝寝正殿使用长达360多年,存世长达1041年,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
未央宫其名之“未央”,作“未尽”、“不尽”、“未已”解,含有无灾无难、无殃无祸、平安、长寿、长生等寓意。
“未央”一词的若干含义
1.未半。

《诗·小雅·庭燎》
夜如何其?夜未央。
《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
托沉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

颜师古注:“未央,犹未半也。言年岁未半而早落蕃华,故痛惜之。”
2.不久,不远。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絶灭。”

王冰注:“央,久也,远也。”
3.未尽;无已。

《汉书·礼乐志》
灵殷殷,烂扬光。延寿命,永未央。

4.无边无际。

《楚辞·九歌·云中君》
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

5.汉代官名,指未央卫尉,即未央宫禁卫军长官。
西汉只有未央宫常设卫尉,其他如长乐、建章、甘泉等宫则不常置。
6.特指未央宫。
7.借指宫殿。

北宋→南宋·李纲《次韵季弟善权阻雪古风》
忆昔宣和全盛年,嘉瑞应期来自天。千官朝贺未央里,仰视龙尾垂蜿蜒。

  • 扩展阅读

    1.《西京杂记》简介
    《西京杂记》是古代汉族历史笔记小说集,其中“西京”指西汉时期的国都长安。该书中既有不少喜闻乐道、传为佳话的历史典故,也有许多妙趣横生、怪诞不经的轶事遗闻。
    迄今为止,关于《西京杂记》的作者至少有五种不同的说法。坯子窃以为,该书的原撰著者既非西汉·刘歆、东晋·葛洪、南朝梁·吴均、南朝梁·萧贲中的任何一人,亦非其他无名氏,而是葛洪利用汉晋以来流传的稗乘野史、百家短书钞撮编集而成,其用心精巧,有意假托西汉·刘歆《汉书》以自重。
    即便如此,《西京杂记》在典籍研究中的地位和价值并未被丝毫贬低,反而因之有所提高,诚如鲁迅先生在《华盖集·这个与那个》中所言:“野史和杂说自然也免不了有讹传,挟恩怨,但看往事却可以较分明,因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样地装腔作势。”
    2.小析“尺书”、“短书”
    古时对书写工具的长度有明确规定,凡经、律等官书须用长二尺四寸的简牍书写,称为“尺书”。
    官书以外包括子书等,均用短于二尺四寸的简牍书写,称为“短书”。后“短书”多指小说、杂记之类的书籍。

东汉·王充《论衡·谢短》
二尺四寸,圣人文语,朝夕讲习,义类所及,故可务知。汉事未载於经,名为尺籍短书,比於小道,其能知,非儒者之贵也。
晚清民国·章炳麟(章太炎)《文学总略》
古官书皆长二尺四寸,故云二尺四寸之律,举成数言,则曰三尺法。经亦官书,故长如之,其非经律,则称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