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临川郡东兴县有一个人进山,偶然捕到一只猿猴幼崽(猿子),便带回了家。不期这只猿猴幼崽的母亲(猿母)随后紧追而至,欲待相救。
此人就故意把猿子捆缚在自家院中的树上,意在使猿母看到后知难而退。
那猿母竟猛然对着此人跪倒自打耳光,像是苦苦哀求的可怜模样,只是无法口吐人言明说罢了。
可此人根本毫无怜悯之心,不仅没有释放猿子,反而当场将它活生生打死。
猿母见状极为悲痛地哀呼,蓦地蹦跳进入院中,但没行多远就遽尔死去。
此人不惊反喜,随即剖开猿母之腹,骇然发现它的肠子业已一寸一寸地断裂!
不出半年,此人全家独遭瘟疫,男女老幼无一幸免,尽皆惨死。
上面这则故事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肝肠寸断”一词正是由此而来。
人捉住猿子,猿母便悲号而死,肝肠寸断,后世遂引据为典,用“猿肠寸断、断肠猿”等表示思念极其悲切,或写猿的悲鸣;“肝肠寸断”——肝和肠断成一寸一寸,比喻伤心到极点。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中也记载了一篇类似的故事:
相传桓温由水路进军蜀地,到达三峡时,其手下曾捕到一只猿子,母猿沿着江岸悲哀地号叫,一直跟随船队走了百余里也不肯离开。最终,猿母凄然跳上船去,未几气绝而死。
有人剖开猿母的肚子查看,其肠子赫然一寸一寸地断开。后来桓温听说了这件事,不觉勃然大怒,当即下令革除了滥捕猿子的那名手下。
另外,明代宋濂著有《猿说》,其文大意如下:
武平(今福建境内)这个地方有猿类出没,它们的毛发恍若金丝,闪闪发光可堪观赏。
猿母生性狡黠,一般人极难捕捉。猿子殊为奇特,秉性驯服,但从不离开猿母。
曾有一猎人在箭头上涂毒,趁着猿母哺乳分神之际,侥幸射中。猿母身中毒箭之后,自己猜测命在顷刻,就将乳汁洒在树上,以供猿子舔舐。乳汁堪堪洒尽,猿母就毒发坠树,断气而死。
此猎人赶上前去,狠心鞭挞猿母的尸体并残忍剥皮,猿子边悲哀地嚎叫,边爬下树来,径自束手就擒。自此后,猿子虽被驯服豢养,但每夜定要枕着猿母的革皮方能入睡。更骇人听闻的是,一旦有人相夺相迫,猿子势必抱着猿母的革皮跳跃而死!
再有,《太平广记·卷四百六十三·禽鸟四》中记载了“莺”一篇,出自五代王仁裕所撰笔记小说《玉堂闲话》:
听说近些年来,有个人捉到黄莺鸟的一只幼雏,见之心喜就养在竹笼中。孰料这只幼雏的父母竟很快寻踪飞来,它们翅膀相连,没日没夜地围着竹笼哀鸣,既不吃东西,也不饮水。
那人见此情景心中不忍,于是忙取出雏鸟放在笼外,其父母很快近前哺育,丝毫无惧。就这样,那人每天都在固定时间将雏鸟放出笼外片刻,其父母总是衔来蛾蝉等的幼虫捕食。
忽有一日,那人因事外出未能如常放雏鸟出笼,其父母不明就里,悚然围着竹笼边飞边叫,过不多久,雌鸟竟自投火盆,雄鸟则一头撞死在笼外。
入夜后那人方才回家,旋即发现了死在竹笼外的雄鸟,他默然有顷,自感失责不安,心中对其死因不免有所猜测。
那人下意识地剖开雄鸟的腹部探视,其肠子已然寸断,立时瞠目结舌,愕然变色。
坯子写到此处,亦不觉黯然神伤,就以三首古诗聊表寸心吧。

其一.唐代柳宗元《入黄溪闻猿》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其二.唐代常建《岭猿》
杳杳袅袅清且切,鹧鸪飞处又斜阳。
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
其三.唐代杜牧《猿》
月白烟青水暗流,孤猿衔恨叫中秋。
三声欲断疑肠断,饶是少年今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