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和《金瓶梅》中,大家应该都还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吧——王婆贪财受贿,为使得西门庆如愿与潘金莲偷情成功,于是她定下奸计、设好圈套:借口酬谢潘金莲来家中做寿衣,趁势虚情假意的说出了如下的托词:

《水浒传》:“大官人便是出钱的,这位娘子便是出力的。不是老身路岐相烦,难得这位娘子在这里,官人好做个主人,替老身与娘子浇手。”
《金瓶梅》:“大官人不来,老身也不敢去宅上相请。一者缘法撞遇,二者来得正好。常言道:一客不烦二主。大官人便是出钱的,这位娘子便是出力的,亏杀你这两位施主。不是老路岐相烦,难得这位娘子在这里,官人好与老身做个主人,拿出些银子买些酒食来,与娘子浇浇手,如何?”

王婆的一番托词中,包含有两个如今颇为陌生难解的词语:路岐、浇手,坯逆翘楚这便为大家细细解析。
王婆口中的“路岐”
路岐,亦作“路歧”,是冒昧,別生枝节的意思。
除此以外,路岐在其他语境中尚有两种含义:
1.歧路;岔道。

唐·刘驾《相和歌辞·贾客词》:“金玉四散去,空囊委路岐。”

2.宋元时流动卖艺的民间艺人的俗称,尤指走江湖的杂技团体,亦称为“路岐人”。

《平妖传》第三一回:“众位在上!媳妇不是路岐,也不会卖药打卦。”
《水浒传》(《金瓶梅》):“便是唱慢曲儿的张惜惜。我见他是路岐人,不喜欢。”

  • “悲路岐”的典故

《淮南子·说林训》:“杨子见逵路而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杨子即杨朱,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主张“贵己”、“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见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在战国时期,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的现象”,可见其学说影响之大。
杨朱看见四通八达的大路,可以往南,也可以往北,容易迷失方向,就不觉哭了起来。“悲路岐”的典故后用为感伤人生道路多歧。

明·屠隆《彩毫记·团圆受诏》:“叹流离,悲路岐,日落天寒野旷时,孤灯山鬼吹。”

王婆口中的“浇手”
浇手是旧时酬谢手艺人的一种风俗,指主人用酒食或财物等犒劳为自己出力的人。
在清代李海观所作的《歧路灯》第十六回中,对所谓“浇手”有这样的描述——话说尼姑慧照为浪荡公子盛希侨扎枕头,恰好谭绍闻、王隆吉在盛宅拜访。盛希侨设席招待两人,“慧照起身要走,希侨扯住道:‘那里走,就在此陪客。你扎的枕头,我就当与你浇手哩。’”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一向累他辛苦了,主翁特地与他浇手,要灌得烂醉方住。”

有意思的是,古代有“浇臀”一说,指用酒食安慰屁股受拷打的人。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