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成帝时期,外戚王氏受到重用。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汉成帝同日封他的五位舅父为侯,其中王谭为平阿侯、王商为成都侯、王立为红阳侯、王根为曲阳侯、王逢时为高平侯,时称“五侯”。
五个侯爷争名夺利,彼此瞧不起,各自宾客满门,都有自己所厚待的人。但这些宾客却不能相互来往,也很难同时得到五个侯爷的欢心。
当时只有楼护一人左右逢源,他身材矮小,能言善辩,总能在五个侯爷之间转来转去混饭吃。
楼护的母亲去世时,五个侯爷派来送葬的人、车足有两三千,直惹得市中流俗羡慕嫉妒恨,并为此编歌唱道:“楼护稍鼓唇舌,五侯齐忙治丧。”
五个侯爷均待楼护甚厚,常备绫锦及金银器皿相送,又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不惟如此,他们还争着给楼护送来珍奇的美味佳肴。
饭菜很快越积越多,令楼护在自家都颇觉寸步难行,他不由摇头苦笑,隔了半晌心中忽然一动,竟把五个侯爷送来的美味佳肴合在一起烹煮起来。
结果实在出乎意料,这些鱼肉等菜品最终被楼护杂烩成“鲭(zhēng)”,世人称为“五侯鲭”。
楼护其人其事,详见《汉书·游侠传》。
后世以“五侯”泛指权贵豪门;以“五侯第”泛指权贵豪门之家;又以“五侯九伯”泛指天下诸侯,而“五侯蜡烛”则用以形容豪门权势的显赫景象。
除了“五侯”,西汉时七个以外戚关系把持朝政的家族,又被称为“七贵”。

《文选·潘岳〈西征赋〉》
窥七贵於汉庭,譸一姓之或在。

李周翰注:“汉庭七贵:吕、霍、上官、丁、赵、傅、王,并后族也。”
后世遂以“五侯七贵”、“七贵五侯”、“七贵三公”等泛指达官显贵。
当读音为“zhēng”时,“鲭”是一种菜品,即把鱼和肉烹制在一起的杂烩,后以“鲭”、“五侯鲭”、“侯鲭”等指美味佳肴。
另外,“侯鲭”又有杂录丛钞的意思,比如北宋赵令时著有轶事小说《侯鲭录》。
当读音为“qīng”时,“鲭”是北大西洋产的一种鱼名:上体绿色,有黑蓝色横纹,下体银色,欧美最重要的食用鱼之一。
大家应该晓得,“杂烩”可用来比喻杂凑而成的事物,其实它也是一种著名的传统美肴,古今中外均有制作。此菜得名便在于选料“杂”,动、植物水陆俱陈,既有高档的,又有普通的;既有荤的,又有素的,还有荤素相混的。一菜多样,琳琅满目,质地软、嫩、脆、滑,色、香、味俱美,无论官场或民间筵席饮宴,均是人们喜爱的美味佳肴。
“五侯鲭”堪称中国烩菜的始祖,流传至今仍是宴席中的珍品,其主料为水发刺参、鱼肚、鱼翅、裙边、鱼皮、鲍鱼、干贝及高级清汤。国内其它比较著名的“杂烩”,比如安徽“李鸿章杂烩”、湖北“全家福”(什锦大杂烩)、四川“红烧杂烩”、贵州“烘杂烩”和福建“福跳墙”等,或多或少都因效法“五侯鲭”方才得以创制成功。
“五侯鲭”的古代作法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用饭板零揲杂鲊、肉,合水煮,如作羹法。”
明·杨慎《异鱼图赞》:“江有鲭鱼,其色正青,泔以为酢;曰五侯鲭。”

坯子注
五侯鲭是以江鲭为原料,配碎肉合煮的一道羹烩。
“泔”,淘米水、洗过米的水,此处指鲭鱼煮出来的白汤;“酢”,同“醋”。
所谓“泔以为酢”,指需往鱼汤内适量添加醋,以解腥气。